中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王周齊:一個人的富不是富_中國甜心S包養網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815cda7f36a8.61192310.

中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王周齊:一個人的富不是富

中新社福建寧德10月26日電 題:中國脫貧攻包養堅獎獲得者包養網王周齊:一個人的富不是富

包養網作者 葉茂 雷順號 翁啟杰

“扶包養貧還需努力。”雖然柏洋村已從貧困村變為小康明星村,王周齊卻沒有絲毫的松懈。他說,要帶領更多村民致富。

柏洋村,位于福建寧德福鼎市硤門畬族鄉境內。王周齊是這個村子的黨委書記,日前剛剛獲得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的奮進獎。

中新社記者近日來到包養依山傍海的柏洋村,村子里映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的聯體別墅樓群,整潔寬闊的水泥道路,幼兒園、小學、公園、文化中心等一應俱全;村子周邊的山坡上,種滿了花卉、果樹。

然而,24年前的柏洋村,是一個人均純收入只有600元(包養網人民幣,下同)的貧困村。

“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狀況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”1994年,在外經商的王周齊放棄紅火的生意包養網,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,盡管家人朋友都難以理解。包養網

上任包養網后,他將自己經商多年積攢的10萬元無息借給村里,將連年虧損的茶果廠等村辦企業轉讓經營或租賃承包,三年間清掉了村里包養網的43萬元債務;念活包養“山海經”,引導山區村民種植經濟效包養網益高的東魁楊梅、中藥材、優質蔬菜等,引導沿海漁民養殖彈涂魚、紫菜等。

福(州)寧(德)高速公路、福(州)溫(州)鐵路的建設,讓王周齊看到了柏洋村發展的機遇。他說,“山海并進”也要“工業強村”。

“那時,頂著發展經濟的壓力,找什么都碰壁,引進項目非常難。”回憶起往事,王周齊說,不服輸、不認命的勁頭是他堅持做下去的動力。

2000年提出建設柏洋工業小區的設想后,王周齊一次又一次北上江浙、南下廣州招商引資。如今,柏洋工業小區已從原來的150畝高速公路棄渣地擴大到500畝,吸引8家企業落戶,年產值達20億元。

讓王周齊倍感欣慰的是,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轉崗就業,有的成為個體工商戶、專業戶和民營企業主,有的成為企業股東,“促進了農民變工人、農民變商人、農民變股東的三大轉變。”

原來,柏洋村70%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環境惡劣的21個偏遠自然村,住的是茅草房、木瓦屋。2002包養網年以來,福鼎市整村推進實施“造福工程”,柏洋村那些路、電、水、電話、電視“五不通”自然村的村民們陸續搬遷至永和新村,住進了公寓。

王周齊說,新村的建設吸引外出村民紛紛回鄉創業。

在外打工的王紹訪2004年回村從事紫菜加工包養網,后與10余戶村民共同投資建設加工廠,帶動近百名村民就業。“房子、車子、事業,什么都有了。”41歲的王紹訪對包養現在的生活很滿意。

如今,柏洋村已是“全國小包養網包養網建設明星村”“全國十佳魅力鄉村”“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范點”。統計數字顯示,2017年該村包養實現社會總產值20億元,村集體經濟收包養入550萬元,農民人均可支配包養收入24610元。包養網

包養洋村富了包養,讓村民包養享受到更多的發展成果:由村集體出資,為所有村民繳交“新農合”“新農保”費用;設立幫扶基金,幫助困難村民、困難學生;投資興建孤寡老人安置點和老包養網人和諧公寓,集中安置孤寡老人。

村中還設立農民文化長廊、文化活動中心、農民健身中心,組建農民文藝演出隊、志愿服務隊、科技服務隊,還時常開展勞動技能競賽、孝文化節、包養山地自行車賽等活動,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王周齊說,村民腰包包養鼓了,還要精神文明。

隨著土地、資源、市場有限的問題凸顯,柏洋村又轉型發展第三產業,辦起酒店、超市、市場,專門為村子周邊的核電站、旅游區、工業區提供服務包養網

“這不包養光為了柏洋村,也讓周邊更多的村民一起改變,變商人、變創業者、變得更有夢想。”在王周齊眼里,一個人的富不是富,只有帶動全村人共同富裕起來,發展好包養鄉村,才是真正的富。(完)

TC:sugarpopular900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